文 章

编辑手记|夫妻,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张琦   2016年09月02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编辑手记】在结束不久的北京国际书展上,同几大著名版权代理约谈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代理介绍书目的时候,常常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头:“这是一本像《火车上的女孩》那样的小说……”是的,总是这个句式,总是《火车上的女孩》。


《火车上的女孩》太火了,但这种家庭类的心理悬疑小说广受欢迎绝非近两年来才开始的。此前《别相信任何人》《消失的爱人》的畅销似乎早已为《火车上的女孩》在欧美地铁上人手一本的震撼场面埋下伏笔。所以当我在搜寻《只有她知道》的国外资料时,看到国外媒体甚至著名作家、评论家将它与这几本大作相比较,或者称它为“下一部《火车上的女孩》,或者更有甚者,说它远远超过《火车上的女孩》与《消失的爱人》的时候,并无太多惊讶。

但国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除了类型相同外,背后还有特别的因缘际会,签下《只有她知道》的Transworld正是几年前拿下《火车上的女孩》的出版社,Transworld出版社发行人比尔·斯科特·克尔(他本人也是丹·布朗的编辑)表示,自从几年前他们签下《火车上的女孩》之后,就再没见过一份书稿(《只有她知道》)在公司内部引起如此热烈的回响。Transworld的犯罪小说编辑、大众小说出版总监、销售总监、数字营销总监、业务经理和数字出版经理看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但我想说的是,面对一部甚至是几部已经非常成功的同类型小说,被拿来与之比较自不可避免,但如何能在这种比较成熟的大趋势中找到不同,才是小说脱颖而出的更重要的条件。

如何在主流中寻找不同

《只有她知道》做到了。它不同于《消失的爱人》,整个故事透露着一种歇斯底里的荒诞,结局的出乎意料反而在意料之中;它也不同于《火车上的女孩》,有一个新颖到在没有全稿的情况下,也会吸引到众多书商的大纲。与前两本大作比起来,《只有她知道》似乎过分传统了些,现实了些,真切了些。它凭借一种新颖却尚未到惊艳的写作方式与更为克制、隐忍的表现手法,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残酷的故事,看完之后,你不会像看其他同类小说一样,感觉这只是个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神奇”故事,却很有可能像我一样后知后觉甚至后怕地感到:“我也可能变成简!”

《只有她知道》主要以妻子——简、督察——斯帕克斯与记者——凯特三个人的视角写就。多视角的故事叙述对于我们已经并不陌生。甚至连两条时间线上的穿梭、跳跃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只有她知道》的特别之处在于,当以督察和记者的视角讲述故事时,作者巴顿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妻子的视角却是第一人称。这就造成一种很有趣的阅读体验,当你看对幼女绑架案全力展开调查的斯帕克斯以及对抢头条无所不用其极的凯特时,是站在作者视角,你确信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但当你转入简——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角色——的叙述时,你进入一种不可靠叙述者的视角,她讲述的故事,以及她在这个故事中的特殊位置,会给一切披上一层薄薄的雾,阅读过程中“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这句话总会在我的脑中提醒着我,不要轻信简。

就在这样真假参半、虚虚实实的讲述里,我们渐渐触到事情的真相。绝不会如《消失的爱人》般让你大吃一惊,你也许会对结局感到讶异,但几乎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事后诸葛亮一般地说上一句:“哦,我就知道会是这样”,而对于简这个角色,当你在一阵唏嘘感慨后也许会抱有理解和同情。她平凡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曾经的梦想,曾倾注全部去爱的人时,总会扭曲着做出一些扭曲的选择。

全民审判

《只有她知道》中,除了跟随作者的笔头寻找真相、揭露秘密以外,最有趣的莫过于对警察、记者和当事人三者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了。警方为了寻找真相,不得不使用非常规手法吸引嫌疑人,进而双方在法庭上所上演的一出对阵大戏让人大呼过瘾!媒体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与警方所保持的亦敌亦友关系,其中的你来我往也令人啧啧称道。最有意思也是最发人深省的是媒体对于相关事件的报道对案件所起的作用,受害者家属在媒体的怂恿下,成为全国人民眼中的“可怜人儿”,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地令嫌犯成为全国人民眼中的“恶魔”,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媒体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向来是不容小觑的,例如去年奥斯卡获奖作品《聚焦》,讲述的便是媒体人向不可撼动的教皇势力做出的挑战,并最终为那些受尽欺辱但迫于教皇势力淫威而敢怒不敢言的受害者讨回公道,为未来可能无尽的受害者画上了一个句号。在看这样的电影时,我们总不由得热血沸腾,由衷地佩服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人,他们不惧权威,拥护真相的精神。但从事记者行当多年的菲欧娜·巴顿清楚,在阅读量、销量压力下的媒体,有时,也会成为全民审判的始作俑者(自媒体时代,是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审判者的时代,而这对当事人的影响,看看最近特别火的“宝马离婚案”便可知了)。在这本小说里,巴顿极尽她所擅长之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媒体左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全民大案。在杂志编辑的策划下,受害者与嫌疑人狭路相逢;受害人不停地出现在各大电视媒体的访谈节目中,诉说失去女儿的心痛。巴顿向我们展示着,舆论的主导权对于案件发展的左右作用。当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简和她丈夫格兰的生活时,当所有人打心底里认为你有罪的时候,那么真相对这些当事人而言还重要吗?

得益于多年的记者生涯,作者菲欧娜·巴顿架构《只有她知道》时,在一条清晰的主线下,写出了更多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矛盾,而她敏感的观察力与对人心幽微的捕捉能力,让她建立每个人物丰满、生动。所以即便在狂热的《火车上的女孩》之后,它的出现不是又一部追随潮流之作,没有让人感到疲累,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张琦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