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朱晓剑:手工艺的未来之路

作者:朱晓剑   2016年09月06日   来源:百道网·朱晓剑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百道网·朱晓剑专栏今天,我们来探讨手工艺的价值在于哪里?只是简单地回顾过去、给予赞美吗?还是站在人类文明变迁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但不管怎样,说起手工艺我们不该只是停留在“工匠精神”的口号上,更多的是予以关注、探讨,虽然这并不可能迎来手工艺的美好明天,至少对我们而言,是应该珍视手工艺的时候了。 


有人说,这是手工艺没落的时代,皆因其市场空间价值趋小,成为一种摆设,放在书房里成为清玩之物。这多半是一种误读。当我们在哀叹手工艺衰落之时,在台湾在日本手工艺日益繁盛,甚至提出了“工匠精神”。由此,或许我们明白,不是手工艺市场变化太快,而是我们欠手工艺太多。   

几年前,艺术家左靖主编《碧山》杂志书,探讨民间手艺与乡村文化重建,这个过程走来颇为艰难。但他一直在努力,至于结果会怎样,似乎他永远不会考虑,只是一厢情愿地表达自己对乡村的态度。这一点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我们走进乡村,看到的图景似乎也是如此。打工潮让乡村丢掉了劳动力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乡村文化与基因。左靖发现耕读传家在乡村已难以为继,手艺也逐渐让位于现代工业文明。   

断层与传承交织在一起。于是,他就将《碧山》改为《百工》继续出版,这不是纸质书的延续,同时也是精神的延续。在卷首《崎岖有路,颠沛匪亏》里,左靖如是说,复兴百工之路,既是心理或意识上的情怀,更是脚踏实地的践行。不只是如此,还妄想乞地修建一座百工馆,与百工坊、百工市集、《百工》杂志书等一起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系统,为后来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铺路工作……其要旨在于“恢复曾经存在过但如今却已经远去的生活的美好”。   

《百工01》以不同的视角呈现手工艺在当下的状态,这也是彰显人文精神的所在。就其栏目而言,每一块都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考工,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考察“工”的种种;传承,走进手工艺人,看其生态与传承状况;新知,即当下的公益力量在恢复手工艺中的行动;田野,则侧重于手工艺的田野考察;行动,拯救手工艺的具体个案剖析;图像,以影像的方式记录手工艺;格物,从具体的物质谈论手工艺的价值;批评,专家学者对手工艺的现状提出批评和建议。从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者的努力,尽量以多元、有趣的方式呈现手工的样貌来。 

有意思的是,学者苏航说,这世界变得越来越浮躁,标准化越来越僵硬,原料越来越化学,我们的呼吸已经紊乱了,我们变得缺乏耐心,我们变得简单粗暴,我们变得快速方便,我们学会投机取巧。而文明傀儡的即将倒塌,正是因为我们主动放弃了延续古老以及继承传统,这就更加无法碰触地步。   

他又说,我不谈文化,文化太过深奥;我不谈历史,历史太过心酸;我不谈责任,责任太过沉重;我不谈传承,传承太过艰难。我只谈呼吸,这是整个人类的事情,因为有着相同的呼吸才会有着无界的美感。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呼吸,也不要忘记前人给予呼吸,呼吸犹存,百工尚在。   

这样的“呼吸论”则是映照当下的手工艺的现状。今天,我们来探讨手工艺的价值在于哪里?只是简单地回顾过去、给予赞美吗?还是站在人类文明变迁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但不管怎样,说起手工艺我们不该只是停留在“工匠精神”的口号上,更多的是予以关注、探讨,虽然这并不可能迎来手工艺的美好明天,至少对我们而言,是应该珍视手工艺的时候了。   

这也是《百工01》所带给我们的意义。当我们在街头巷尾遭遇手工艺人和手作时,是不是曾经给以瞩目,而不是在其消失之后,发出一片哀叹呢。虽然旧的手工艺终究会消失,但新的手工艺也在生产,这就像是一种轮回,这不只是手工艺发生了改变,连同审美情趣、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的。也正因这样,我们才会注意手工艺的有限与张力,正是现实生活在这一领域的投影吧。

作者:朱晓剑

来源:百道网·朱晓剑专栏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百道网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