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王安忆:小说家的第十四堂课

作者:王安忆   2016年07月07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小说多半有着基本格式,一开始一定要发生事情,形成悬念,不断派生出枝节,延宕解决的过程,在过程中,展露社会问题、历史政治、人性心理,有时候,也会启动相当严肃的命题。

《王安忆新作·小说家的第十四堂课》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安忆

小说在我,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三十多年就在做一件事——写小说。我确实已经从最初的热情里,慢慢地冷静下来,向理性进取;也就是说,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成为一个职业写作者。成为一个职业写作者,就需要处理许多客观的问题。

文字作为小说的材质

创造一个存在,首先要确定这存在的形式。小说是以语言叙述为形式,我们就需要认真对待语言。一个工艺师或工程师进行创造时,也会有感情作用,可是他的感情是间接地以物质性的材料体现;而小说借由语言,借由我们说话的方式来创造,语言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材料,一方面它是不及物的,同时呢,它又可以直接表达内心,它能够说,说出来,还有什么比说出来更具有说服力呢?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大渡海》,也叫《编舟记》,它讲述的是出版社辞海编辑室的故事。让我非常注意和感动的是,编辑们给字词加注释的情景。他们给现有的字词加注释,同时到处搜索新产生的字词。里面有一个情节我印象深刻,就是关于方位词“右”怎么注释,这成为编辑部对新加入成员的一道考试题。后来我特别查阅中国的《辞海》,《辞海》对“右”的解释和电影中第一个解释一样:如面向南,则东为左,西为右。这是一个从概念到概念的解释。这个编辑小组就觉得不够,它应该有更明了的解释,一位资深编辑提出“时钟一到五点的位置是右”,具体些了,但还是不够;最后主编说“阿拉伯数字10,零的位置是右”。就这样,他们尽力接近字义所指向的具体性质,努力地“及物”。在此可证明我们小说使用的材料的限制,它缺乏物质性,在孤立的情况中相当抽象,然而一旦具有共知和共识的前提,它于表达就有着极大的方便,因为它是我们最日常普遍使用的工具,它交代、叙述、解释的能力很强,所以就可能深入和拓宽。和我们感情的联系是不可否认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不用别的方式?音乐的声音,舞蹈的肢体,对于感官是直接的,也是表面的,所传达的内容就有限;相较之下,文字的可能性就大了,只要有条件,它几乎无所不至。《大渡海》电影里的编辑们,就是在创造认知的条件,开发语言功能。

小说的形式:以类型小说为例

由于小说的形式是语言叙述,语言是普遍运用的日常工具,于是,小说会给人错觉,好像凡是识字的人,都可以写小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这么一个似乎看起来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要怎么规定它的形式呢?某种程度上,限制就是形式,否则无法解释艺术的边缘。我曾听一个编舞的老师说,舞剧是不可以开口说话的。当然,现代艺术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事情,然而,所有的“可以”其实都是从“不可以”的对抗中来的;追溯到源头,还是不可以,我们今天就从“不可以”讲起。方才说,由于语言的日常性,它们很容易被掌握和操作,现在有了博客,每个人都可以写作。原先的写作至少在公布和传播上还需要人的实际操作,不那么容易被认可。比如要由编辑决定有没有价值刻成铅字,印刷成书。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说的规则做出仲裁,保证小说在限制里生成。当然,编辑的思想还是要受约于文学思潮,在此,我只是将编辑作为一个象征,象征着文学的限制。而网络写作已经大大削减形式的规定性,将其释放。但是你能够说这些所有的文字都是文学吗?似乎又不能。如果所有的写作都是文学,不就是没有文学了?如果我们还承认有文学的存在,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小说?在所有的“不可以”都解禁为“可以”,小说的安身立命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比较注意类型小说,我觉得类型小说把写作的技术部分显性化了。美国最多创意写作的工作坊,全世界一百家里面有九十九家是在美国——美国人是个后天再造的民族国家,他们相信“人工开物”,他们将写作量化条件,使事情变得可以操作。而中国的当代小说,我说过,不时中断的写作,使我们没有时间总结经验,我们都是以经验与情感来写作,无一定之规可循。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好也是好在这里。就因为如此,80年代、90年代涌现出大量的优质小说,无可模仿,不可重复,连自己都不能重复,也许一生就写出一篇好小说,以极个别的感受而推成。这些小说我以为将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记录,可它确实难以持续,因为太个别了。个别应该是小说的特质,但对于职业化却是挑战。或许我们只能持妥协态度,退到相对的普遍性里,寻找一些可举一反三的规则,也许类型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供范例。我们常常看见西方人在旅途或者休闲的时候捧一本书,通常是厚厚的砖头样的一本,花里胡哨的封面,十有八九就是一本类型小说。小说多半有着基本格式,一开始一定要发生事情,形成悬念,不断派生出枝节,延宕解决的过程,在过程中,展露社会问题、历史政治、人性心理,有时候,也会启动相当严肃的命题。我现在在复旦大学主持创意写作的专业硕士课程,我常常和同学们讨论类型小说的格式,发现这是可以传授的经验。

小说的逻辑

在类型小说里,我以为确实具有一个有效的逻辑,根据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来,所以可在现实生活里得到检验,这种检验很可靠,因为生活形成的常情常理已经被证实了合理性。可是类型小说把这些因果关系整理得太整齐了。而更胜一筹的小说采纳了生活里面微妙的隐性原则,它的逻辑也许是含混的,有的时候可能一加一等于负数,有的时候是反过来,递减到最后突然间得到一个大数,在加和减的过程中其实加入进来许多变量,仿佛是在现实的一般逻辑之外,可却又是在一个更大的逻辑之中,生活中有着多少个别性和偶然性,好的小说家可以采纳生活当中所潜藏的模糊逻辑,这些模糊逻辑可能包含巨大能量,可产生推动力,像火箭突破大气层进入太空那样,推出我们平凡的生活。这些都是属于不可教的东西,而我们只能从可教的东西着手。

(本文编辑 时间)

作者:王安忆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