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讯】华夏出版社五卷本《中国通史》近日出版。该书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专题式的综合体构建中国通史体系,采用了最新的考古和科研成果,以普及化的方式解读历史,通过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历史。国内外近百名知名学者参与创作,专业史学工作者集体回应“历史热”。
华夏出版社表示,五卷本《中国通史》的推出,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一部正本清源的高端史学大众作品。
华夏出版社编辑组携手中国科学院汇聚的顶尖学者精心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曾两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课)总撰稿。作者和参与创作者几乎囊括中国历史学界所有重要学者,其中有享誉世界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杜维明等中国史学界权威学者。六次调版、五易封面,历时八年,鼎力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CCTV-6大型纪录片《百集中国通史》也会同步播出。
全书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为主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可以使读者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祖先创造的文明中获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其他版本的《中国通史》比较,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广阔的全球视野。本书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来把握、透视与思考我们民族所走过的历程,同时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与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比较,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二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广泛吸收一切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的观点,客观对待有学术争议的问题,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复古主义,又注重防止唯我独尊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三是从体例和内容看都是一部全新的通史著作,在图书规模上适合普通读者。比较恰当地处理了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对历史问题提炼恰当,在篇目设置上,既在总体上显得均衡协调,又各具时代特色;以专题式的综合体叙述中国历史,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评价,既使中国通史表现的历史进程更加多姿多彩,又体现出了专业历史学者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深化了读者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宏阔的视野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表现出中国叙事、自主叙事的突出特色。
四是恰当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
中国史书蔚为壮观,《史记》有52万多字,《明史》已扩至280万字,二十四史共有3259卷,再加上《清史稿》536卷,这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让人望而生畏,并且文言文艰涩难懂,通读这些古书对许多读者,甚至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都是非常困难的。
本书在流畅叙事的基础上,适当地引用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原文,并对文献的历史背景和含义做了深入的解读,是从大众史学的浅阅读到史学古典原著、学术性经典作品精读的桥梁。五是本书是高端史学大众化作品。本书保留了学术著作的特点——注重史料的考订诠释,保证了史实的准确与可信;借鉴了现代传媒的表达方式,以文学的叙述铺陈手法及讲故事的技巧赋予历史以肌理和血肉,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从而克服了以往专家写作的历史著作重视科学严谨,忽视可读趣味性的缺点,可以使本书适合大众读者的需求;本书采用了专业文物摄影师拍摄的历史图片,许多珍贵的图片是首次与大众读者见面。
部分内文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思想家。经他之手奠定了西周的制度,构造了西周的政治文化。周公的个人魅力、他所开创?的事业以及他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数百年后的另一个伟人——孔子,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1500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秦国崛起——预言家无法预料的重大事件
相比较周初(公元前11世纪)便分封建国的齐国、燕国,以及韩、赵、魏三国的前身——晋国,秦的立国晚了整整三个多世纪。公元前9世纪末,秦族的首领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封于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一带的“秦”(今甘肃张家川东)。
当时,欧亚大陆游牧民族正大规模地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中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戎狄已深入至今渭河至洛河一带。秦处于西戎包围之中,艰难地寻求着生存和发展。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
秦独特的发展历史,使得一向以高度开化文明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国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然而,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尔小国,五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慨叹于这样的结局,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历史如何在五百年中发生这样的惊天大逆转?
最繁忙的皇帝——朱元璋
1380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从此,在中国历史上近二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虽然没有了中书省,但是,中枢政务的存在却是客观事实。没有丞相,意味着所有的中枢政务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皇帝。一切决策,都将要由朱元璋一个人来面对,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行政机构的行为,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废除宰相制度,固然保证了皇帝的高度集权,但因此也加重了皇帝处理政事的难度。有人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内外诸司的奏疏共有1660道,涉及的事情达到3391件。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因此,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谁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其次,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列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中央权力,由谁来进行协调?
(本文编辑 思敏 eliza)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