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要在你的专业之外,自觉到你是新的信仰之祭师,是新的王国的官员,你们要做的工作不仅是解放自己,也须由自我释放而帮助别人开拓自由的心智。须知无论在哪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都背负着知识的责任与使命。
说起来,《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并非艰深的学术作品,而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演讲集,所选文章都来自许先生在国立清华大学的演讲,读来仍是字字珠玑。许倬云先生善于“说”历史,这或许可以从近年来他在中国大陆所出版书籍的书名看出来,比如《许倬云说历史》系列,比如2015年饱受好评的《说中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一书中,许先生同样是在“说”历史,事实上,如果以演讲时间而非书籍的出版时间来算的话,这本书里的演讲稿集可谓是许先生最早开始用口语化的方式、文字载体的形式来讨论古代中国历史与文化问题的先驱范本。由是,无论是想了解许先生的思想理论脉络,还是用易懂的方式接触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大纲及关键问题,本书都是绕不开的一道门。
许倬云先生的“说”绝非戏说。正如许先生在本书中提到的:“要在你的专业之外,自觉到你是新的信仰之祭师,是新的王国的官员,你们要做的工作不仅是解放自己,也须由自我释放而帮助别人开拓自由的心智。”在先生看来,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也好,承担着“新的科技社会的知识分子新使命”的工科也罢,其研究者/技艺者决不能自我满足与沉溺,须知无论在哪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都背负着知识的责任与使命。正是这种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令本书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称得上名副其实——古代中国的文化有其特质,中国的知识分子亦有其特质——这实属难得。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的篇幅不长,一共九篇演讲稿,外加一篇研究性的附录文章。在不过两百页的篇幅之内,许倬云先生关涉了农业经济、国家形态、思想方式、科技革命、知识分子等诸多关键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形塑的中国文化特质。如果仅做纵向的脉络梳理,本书的说理性应该会大打折扣,但许先生理论着力点的精到之处,正在于:问题之所以为问题,乃是由于其在当世之重要性。所以,横向的比较必不可少。以许先生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他先详细阐释了科技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情况、原因、内在逻辑与“语言特色”(以数学为基础语言),其后再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概况,特别与西方科技革时期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和语言特色进行了比较,比如他说到中国古代中“术”的概念偏于筹算,是应用型的数学,与西方传统中的数学作为抽象思考工具明显不同。这样进行中西、古今比较的例子在本书中不胜枚举,许先生在演讲式的言语中表述出了一个精细的中国。
本书前两版的封面设计以质朴为导向,主要突出书名与作者,辅之以简单古朴的线条或色块。考虑到本次重版为精装版本,于是在封面设计的方向上做出了改变,做出一种仿布料的效果,整个封面的正面更加引人注意。金色打底,局部紫色填充图案的色彩搭配,在突出一种“大历史”气质的同时,也不失局部的精细。
本书两次重版,历经了几次编辑,差错逐步减少。尤其考虑到本书的口语化特色,如果严格依照书面语语法做出稿件要求,改动太多,反倒会丧失了许先生演讲、行文的特色,所以编辑时尽量顾全许先生的说话特点,在不影响阅读感受的前提下,“放过”了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经过数次编校,文稿中的“特质感”必然是逐步减弱的,所以,想要感受许倬云先生“说”历史之特质的读者,不可错过这一版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本文编辑 郭政 eliza)
发表评论前,请先[点此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