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宪兵父亲的遗言》书评丨风吹皱一池春水,阳暖融一池寒冰

作者:姜钰   2015年12月25日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书评】《宪兵父亲的遗言》的作者通过日本战败后第二代的独特视角,以其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为线索,对70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加害在中国人民身上所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深刻的忏悔和深入的反思,是一部于心灵深处,透视人性,拷问灵魂的救赎书。

2012年带着些许的疑惑和懵懂,我踏入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的大门,我的专业是中日关系史,要研究的对象是中日两国的关系交往史。提到这个名词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侵华战争,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近现代的中日关系,侵华战争及其影响。因为学过日语的缘故,我的导师高晓燕教授让我帮助黑龙江省供水管理中心李林主任翻译一本从“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宋吉庆老师那里得到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就这样我和《宪兵父亲的遗言》一书结缘。

《宪兵父亲的遗言——父女两代人的心路历程》是一部反映战争后代对曾身为宪兵的父亲在侵华战争中所作所为的反思以及对战争反思的书籍。

日本宪兵队作为侵华日军的特殊群体,是“陆军军纪的代表,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并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该书作者仓桥女士的父亲曾经作为侵华日军宪兵队的宪兵到过中国,也曾做过伤害过中国人民的事情。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从小的生活情况,父亲当宪兵的原因,父亲当了宪兵以后的生活以及父亲给“我”的记忆。这也引起读者探究这样的一个问题——“侵华”是日本少数人的意志还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意志?是不是每个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人都有明确的侵占中国的目标?是不是每个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人都是冷血无情的?作者的父亲不是生来的“嗜血魔鬼”,他有自己的无奈,但是从小的经历以及日后的军旅生活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生活和他以后处理人际关系、教育子女的方式。作者的叙述将“宪兵父亲”的“无奈”“迷茫”“矛盾”“纠结”“隐忍”“沉默”表现得十分详尽。至此,作者只是单纯地在诉说父亲的生平,在这个部分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情谊,女儿只是在追念父亲的时候,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但是在完成这个遗愿的时候,遇到了阻挠——来自家族人的阻挠。一方面是完成父亲遗愿,一方面是家人的阻扰,在这样的矛盾下,引发了作者的思考:为什么家人会阻挠?不就是一个遗愿,为什么会难以实现?接下来作者开始了探究这个谜语的艰辛路程。事物的发展总不是形单影只,总会伴随其他的因果效应,在探究这个谜语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就包括自己的问题,所以作者也剖析了自己。自从接受父亲的遗言以来,“我”一直处于“泥潭”中,通过多方咨询查证,终于明白,“宪兵”不是一个“丰碑”,而是日本国人眼中的“耻辱”。这样的结局远远超出了“我”一开始接受父亲遗言的预料,“我”的内心开始掀起各种波澜,而为了平复波澜,“我”做出了各种尝试,终于成功立碑,“我”重获新生。

“我在旧军队服役十二年零八个月,其中有十年作为驻中国陆军下级干部(原宪兵准尉)辗转服役于天津,北京,山西省的临汾(今山西省临汾市—译者注)、运城(今山西省运城市—译者注),旧满洲的东宁(今黑龙江省东宁县—译者注)等地宪兵队。我参加了侵略战争,为对中国人民做出过的种种行为感到无比悔恨,在此深深道歉。”

作者对日本侵华战争有了新的理解,而且自觉投身到反战和平的队伍里,参与各种听证会,并且还多次到中国道歉。作者将每次来中国道歉的事情写得很详细,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战争后代对战争的深深忏悔,作者也祈愿,希望日本政府可以早日直面历史,向中国政府、中国人民道歉。

初读此书,我被作者的史观态度感动,心中泛起波澜,“风吹皱一池春水”;但是深读之后,又被作者真诚的行为折服,“日暖融一池寒冰”。相信读者也可以从《宪兵父亲的遗言》中感受到暖意与诚意。

(本文编辑 eliza)

作者:姜钰

来源:百道网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加编辑群提问

百道学习

随时随地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百道学习

百道学习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前,请先